新加坡VS香港模式?购租并举市场是长效机制重要组成部分

2017-09-15 15:57:10 澎湃新闻 财经网

连平认为,房价的问题,跟长效机制整个的建设,影响其实都是非常密切的,换言之,如果房价不能很好的受到控制,持续大幅度上涨,预期还是进一步上涨,同样,长效机制的推出和房价变动有密切关系。

他表示,中国房价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2013年之间的10年时间,房价整体趋势是持续上涨,2013年以后房价开始出现分化。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涨幅很小,甚至出现部分城市不涨的情况;此外,少数三线城市和比较多的二线城市及一线城市仍继续保持上涨,或有比较大的上涨的压力。

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房价持续出现上涨的压力。人口不断流入的城市,经济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有更多的机会。这些城市的住房的供给远远跟不上,和需求之间有比较大的落差。面粉供应不足,而导致面包不够。

这些房价上涨的城市并不缺土地。如北京,真正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大概只占到15%左右,80%以上的土地在农村。用于城市建设的15%的土地中, 30%是用于住宅建设,70%是用于工业以及其他各种用途的。

就国际而言,东京、首尔、台北等城市均经历过房价大幅度上涨,此后的供给关系逐步调整,整过程中,增加土地供给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现在的东京、纽约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面积比较大,这些土地中的大部分用于居住,只有4%-5%的土地是用于工业用途,而我们的比例都在25%以上,高的城市比例有36%。

今年上半年,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一些政策改善供给不平衡问题,对于未来土地供给进行规划和计划,要考虑城市的土地消化周期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消化周期长的,比如说36个月以上,应该停止供给土地;消化周期在6个月以下的,则加快供给土地。

连平认为,政策调整要更加有针对性的量化和细化,如增加供给土地,增加1%和增加10%是有区别的。

他建议,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能否像设定通货膨胀一样,将房价上涨幅度作为施政的重要调控目标。现在部分的一二线线城市,房价的问题已经很严重,将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有助于吸引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产业转移等。

相关部门应该快出台相关举措,如果主要城市不控制土地供给;房价上涨的幅度设置一个大致的水平,绝对上涨应控制在什么程度……这样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长期保持平稳运行,保证未来持续推出长效机制能够真正收到效果。

这些举措需要不同的政策,土地供给制度,金融制度、税收制度、住房制度等制度的相互匹配和平衡才能构成有效长效机制的体系,取得更好的效果。

§ⅰ 前言——教育、原创和山寨

始自2017下半年的「购租并举、租售同权、只租不卖……」房地产系列新政,转眼间试点施行已近两个月,升斗小民们从最初的新鲜驻足观望,到黔之驴般近距离睁大眼睛仔细打量,不看不知道,细审之下不就是1998年第一次房改推行的新加坡组屋模式么?说到这里,忍不住插句题外话。

功利到骨子里的应试教育体制,比之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并无丝毫高明之处,说到底都是为集权服务的驭民手段,只不过前者看起来比后者普及程度更高一些而已。而这种教育土壤里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传统魏晋文人的清高风骨已经荡然无存,几乎清一色褪变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顺民,高谈阔论诸如厚黑保身、揣摩圣意、曲意迎合……放眼世界大概无出其右,但谈到科技、制度创新却根本是缘木求鱼。莫言、屠呦呦这种几十年难得一见的例外,就似铁树开花可遇而不可求。

虽然创新无比艰难,但国人对于山寨功夫却精雕细琢情有独钟,而且一直以来极有心得,从现代科学技术到现代管理制度。前者在8月18日美国政府启动301知识产权保护调查之后天下皆知,而后者最时髦的代表作就是建立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眼见就是照搬后量体裁衣的新加坡组屋制度。

§ⅱ 让世界点赞的新加坡组屋制度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当代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o79715@qq.com

豫ICP备18004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