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8-12-17 10:48: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传承,尊重规律,合理利用,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近日,我国91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首次展出,湖州传统缫丝等特色非遗展演吸引观众驻足。不少人惊叹古人的精湛技术、精深的农耕文化,也有人担心,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会不会躺进博物馆,失去生命力?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加快推广,一些传统农耕方式正逐步被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历粗放发展,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今天更应该思考应该从传统农耕文化中继承什么?事实上,农业文化遗产大都崇尚自然,既有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模式,也有坎儿井等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还有间作、轮作等模式,其中都蕴含着合理耕作、水土保持等内涵,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农业提质增绿、稳量增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显示,91项农业文化遗产涉及104个县,其中有40多个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这些地方大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俗文化、优美的乡村景观,也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独特资源。如何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科学开发利用,是这些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新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这表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重视与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也可以为脱贫攻坚开拓新的渠道。
农业文化遗产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拓展功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当地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益。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遗产地,合作社带动村民以桑树入股,发展旅游产业;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名声在外,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红心鸭蛋和红米等梯田产品卖出了大山,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一方面要在动态中传承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与生态功能,农民是其创造者,更应成为传承和受益的主体。只有让农民在保护中受益,才能提高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根据遗产地不同情况,建立测评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类管理、利益共享机制,走可持续发展之道。另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合理利用。要尊重规律,合理利用,以农业为基础,通过改进技术、完善设施,引入资本和人才,促进生态涵养、高效农业、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实现;重视衍生出来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内涵,运用现代技术展示和推介景观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加农业文化遗产的吸引力。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传承,在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同时,保留农村的自然风貌、乡土风韵,才能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
初五初六百万人返程抵京 增200部公交保障早高峰
02-11, 09:48 -
多地租房市场降温 这个城市房租跌得最猛
12-19, 11:17 -
北京:新机场高速路计划明年上半年建成南五环至机场仅需20多分钟
11-22, 10:10 -
税总出台26条措施力助民企发展
11-20, 10:10 -
2017apec岘港会议成果盘点 亚太自贸区概念股望爆发
11-14, 10:53 -
半导体板块将成年底最大热门?半导体概念股个股整装待发
11-13, 15:44 -
DRAM内存价格有望继续调涨 DRAM内存概念股一览
11-13, 15:22 -
腾讯、网易、小米等入局 “吃鸡”有何神奇魔力? 吃鸡概念概念股一览
11-13, 15:01 -
无线充电应用场景开始落地 无线充电概念股票龙头详解
11-13, 14:35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仙岳路456号永升海联中心4A
电话:18050128557 运营:厦门睿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160236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