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胶片走入历史掀起收藏热
2017-07-17 17:24:54 当代财经网
相对于遗留在海外的中国早期电影胶片,国内民间也是一个庞大的尚未好好挖掘的资源库。2012年是中华书局100周年诞辰。巧合的是,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研究人员在文物商人的家里发现并成功采集到一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书局的原始电影胶片,其主要内容包括1930年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携家人和书局同仁考察日本的出版业、印刷业和教育事业之全过程,1932年5月在苏州举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现场,以及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早期风貌,而影片的拍摄者居然是着名的教育家、出版家、《辞海》主编舒新城。此后几年,上海音像资料馆又先后从民间渠道发现并成功采集到一批珍贵的电影母版或拷贝,诸如:1934年宋子文以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的身份考察西北陕甘宁青四省区;抗战前的上海市民生活(静安寺庙会、法租界街景、闵行度假花园与游艇俱乐部等);广州当地士绅创办的着名慈善机构——广州城西方便医院(迄今为止第一次发现用一整本胶片拍摄的一家医院);1920年代的西伯利亚的土着生活(一部堪称民族人类学早期样本的纪录影片)……当然,民间藏家保存最多的还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电影和电影纪录片拷贝。近年来,笔者在北京、河北、河南、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走访中已发现存有大量拷贝的私人电影收藏家,少则上千本,多则上万本。这些藏家,有的已经建立起了民间电影博物馆,虽然各家规模不一,保存拷贝的硬件环境差别也很大,但足以证明民间的需求和存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2016年10月,随着中国内地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胶片洗印基地——上海电影技术厂宣告最后一条商业化胶片生产线关闭,胶片电影走入历史,成为了古董与文物。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能够完好留存下来的1949年以前的有关中国题材的电影胶片数量并不多,尤其是由个人或小型且存续短暂之机构拍摄的独特而稀有的电影胶片更是凤毛麟角。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由中国机构或个人拍摄的各类影片以及由外国机构或个人拍摄的中国题材影片,大约有2/3已经遗失。往往仅在文献或目录上存有记载,却从未见到实物影片面世。
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兴起,收藏渠道的拓展和拍卖平台的出现,一些罕见的早期电影片浮出。目前,民间藏家保存最多的还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电影和电影纪录片拷贝。相比于日渐成型、成熟的老照片拍卖,电影胶片(拷贝)进入拍卖机构,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有的事。2013年8月,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出现了两本电影拷贝:《NEWS THRILLS OF 1942》和《CHINA-FIRST TO FIGHT》,分别以3000元人民币和1000元人民币起拍,最终前者流拍,后者以4000人民币成交。2014年11月23日,嘉德的一场拍卖会上,一组名为“三十年代拍摄张学良纪录电影胶片”的拍品(其中35毫米胶片1本,8.5毫米胶片2本),以高达50万人民币的价格起拍,可见电影胶片收藏的市场潜力。
-
滴滴市值达到680.8亿美元 未来如何“出行”?
07-02, 07:53 -
上半年1804股跑赢大盘 *ST众泰涨幅领涨两市
07-01, 10:02 -
为何越来越多银行开始清理闲置银行卡?
06-30, 08:59 -
华晨集团再迎新“掌门人” 破产重组提速
06-29, 08:06 -
福建省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06-24, 08:51 -
不一样的天猫“6·18”新指标 每笔订单减碳17.6%
06-22, 08:38 -
方便面刮起“高端风”!曾经低价的它靠啥拿下用户?
06-18, 10:13 -
对隆基乐叶销售收入骤增 通灵股份转战创业板迎考
06-11, 08:27 -
全国猪肉价格呈现波动下行态势
06-10, 15:21
当代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o79715@qq.com
豫ICP备18004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