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如何鉴定?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法

2017-08-14 17:15:42 当代财经网

鉴别新老瓷器的六要素

1、颜色发色深沉。

老东西无论青花和五彩(胶粘彩)、珐琅彩(油料彩玻璃白)、粉彩(油料彩玻璃白),经后天长期风化后,一般都显得深沉、干瘪。矿物原料特点是容易聚散,积墨处厚实,易结斑、吃胎,有浓淡层次变化。

青花、釉里红兴于元代(元釉里红少挂胎),五彩则明宣德始,珐琅彩康熙晚年流行,粉彩始于雍正。明正德前无黑彩(着绿彩),清康熙前无蓝彩,康熙泛用金彩(发红),五彩乾隆消失,道光十年前镏金用本金,之后用化学金。

老青花一般发色深沉,特别是元、明早时期进口青花料,深蓝带紫,积墨处有结痂、结斑、吃胎等现象(黑褐斑、红褐斑和锡斑)。

另外,青花还有随笔走而不规则的点炸(注意区别电脑制作,网点打印较均匀)。到明中期嘉靖后,已没有进口青花料,而是用回青、石子青、明珠料代替。

五彩,属于胶粘彩、硬彩,其发色纯正、浓艳、强烈、沉着,少层次感,易脱色。一般常用的是大红大绿(如矾红),蓝彩用的是青花,蓝中闪紫,技法采用单线平涂。

珐琅彩,属于油料彩、软彩,其发色靓丽。使用油料调彩,采用珐琅技法,有金属般的质感,具有油画的立体感。常在玻璃白上作画,胎质细腻。珐琅彩中含有砷硼(胶体金红)。

粉彩,属于油料彩、软彩,其发色柔和、淡雅。使用油料调色,玻璃白做底,技法采用没骨画法,洗染的方式,绘出不同层次及明暗变化的色彩来。粉彩具有国画一样的感觉,粉彩粉润彩厚,有明暗渲染接色,具有立体感。胭脂红、豇豆红、洋绿、洋黄、洋白属于粉彩的新品种。粉彩纹饰和字款周围常见有蛤蜊光。

清中后期,还有一种非熔性的堆粉上彩,可以见到彩下粉状物,具有立体效果。

现在市场造假一般用化学彩,化学彩发色显得稀薄,颜色没有浓淡层次变化,中间很少有过渡色差,更不会出现色点点炸现象。

2、看釉光。

油光,晶光,银光,宝光,光感柔和,表面发绿,鸭蛋清则对;贼光,火光,浮光,腊光,光感刺眼,表面过白净则不对。

老瓷表面干瘪,有棕眼和缩釉(官哥釉泡密,汝窑疏,宣德多棕眼),油脂感好,具有沧桑感,有些留有不规则毛毛纹,古老的还有钙化、翘皮、龟裂、脱釉、土咬、土沁(从外往里)、泡炸等等现象(元青花少开片)。

新瓷表面湿涩,无油脂感(有腊质感),无沧桑感,表面失透从里放出(釉里参有失透成分,不清透),毛毛纹带蜘蛛网状(靠细砂旋转打磨),表面肮脏失光(酸洗),过分磨损。

我们在观察沧桑感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分陈列品、日常用品、出土、半出土(出土有年份)、工艺精品、窖藏品、佛像等等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工艺精品、出土宝物、佛像等等就少磨损和碰痕。另外,过于磨损的有造假嫌疑,瓷化度高的瓷器一般都硬过玻璃,玻璃易磨损吗?要么就是脱彩。

大家在观察老瓷器时,总有点误解,以为瓷器会象普通石头一样会风化,其实不会这样,那是干涸和退内火,不会有实质变化,因为瓷器的氧化铝再氧化还是氧化铝,顶多有水解的可能,变得更油腻柔和;放在空气中,照样会这样,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使瓷器表面潜移默化。

3、土质。

过去的土质,一般常见有香灰土、麻仓土、高岭土。宋汝窑用香灰土,元、明早中期用麻仓土(麻仓土嘉靖已少),明末、清代、民国及70年代前用高岭土。

香灰土、麻仓土的土质中常带有细小麻点,高岭土带则糯油性。胎土老化的特征是土质干涸,带熟性,无刺手感,无烧结的火气;香灰土的会略泛红色。

麻仓土白中泛灰泛黄,一般底泛火石红(特别成化胎红),并略带结晶;高岭土的,显糯油性,带结晶,少显火石红。有些胎土还带有菌斑和红斑点。

乾隆后,瓷器基本无火石红出现。以前的胎土是脚踩泥,在瓷器胎上常会留下有气泡、棕(沙)眼,常会在瓷器表面有缩釉现象。

4、工艺。

手工拉坯制胎,古代制作瓶罐一般分底、下半身、上半行身、瓶罐口等几部分制作,一般会在瓶罐身内部留下从下而上的母指旋胎痕迹(宣德前普遍)。

元代、明早期底有鸡心(永乐足墙外撇,凸底),底不施釉,沙底;明宣德后有部分底施釉;到明中期正德、嘉靖年,底留有跳刀痕,一直至康熙中后期结束。

康熙早期前少修内胎,康熙中后期后基本上见不到接胎痕迹,康熙早期有些底还留有麻布纹。明清瓷器底足基本上是泥鳅背或平削。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当代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o79715@qq.com

豫ICP备18004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