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限售政策能影响到短期炒房行为 调控政策应因地制宜

2017-09-26 15:52:04 澎湃新闻 华尔街见闻

限售、限购、限价等短期调控手段中,哪一种会对当地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和房价产生更大影响?

对此,专家们表示,不同政策针对不同城市的市场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些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但也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地方政府在出台短期调控政策前必须对当时市场做谨慎的研究和分析,以寻找一种更适合当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调控手段。

在顾云昌看来,限售政策对于短期炒房现象严重的城市会更有用,当炒房行为得到控制之后,将进一步平衡供需关系,对房价过快上涨起到抑制效果。但若房价上涨与短期炒房行为关联不大的地区,则未必会有明显影响。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研究员邹琳华提出,在刚性需求较大的城市,如果限售政策影响到二手房市场的供应量,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供小于求的局面,甚至起到进一步助推房价上涨的反面效果。他还分析,一线城市一方面刚性需求大,另一方面即便是投资炒房者对于较长期投资房地产能获得高回报的预期也更高,因此短期的限售可能起不了多大作用。

邹琳华认为,相比限售,限购的手段对于房价过快上涨的抑制效果可能会更大。

顾云昌则指出,在一些城市,限价的调控手段的运用需要谨慎。“在人口流入量大、购房需求旺盛的城市,政府限价行为可能会加剧人们对于未来房价大幅上涨的预期,认为趁着政府限价买到就是赚到,加剧投资炒房行为。”顾云昌分析。

调控应因地制宜,警惕“一窝蜂”现象

顾云昌和邹琳华都强调,地方政府在推出楼市调控政策时必须因地制宜,做足对当地市场的研究后再决定当下需不需要出台调控政策、需要出台哪一种调控政策。

“需要格外警惕出现‘一窝蜂’出台调控政策的现象。”邹琳华提醒,其他城市切莫因为已有多地出台限售政策而跟风推出,“盲目跟风的后果是政策可能很难维持,可能不久之后又要更改。”

邹琳华呼吁,相比短期内频繁出台各类调控政策,他更加期待政策可以规范化、制度化。“比如,一些大城市限购限售后的商品房,与新加坡式经济适用房在经济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异。同样只能出售给特定资格人群,同样只能持有限定套数。至于需要持有一定年限才能上市的限售政策,则是直接借鉴了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政策。”邹琳华举例,可以借鉴新加坡做法,使短期调控的限购、限售政策规范、制度化后,演变成经济适用房政策等长效机制。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当代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o79715@qq.com

豫ICP备18004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