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的“时间玫瑰”何日再放? “闪崩”或系三大利空导致

2017-07-18 09:31:28 当代财经网

离开风暴眼

这是一场风暴般的下跌。

实际上,自上周创业板创下近一年来最大单周跌幅后,市场对创业板的悲观情绪就已开始弥漫。大量创业板权重股纷纷出现问题,使得众多机构认为,创业板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利空。

7月17日,沪上一位基金经理指出,“上周创业板受权重股拖累大跌后我们就判断,深成指和创业板指要面临极大的考验,如果能守住之前的低位则尚有机会,守不住的话大跌随时发生,显然今天的市场走势和我们的判断相符。”

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创业板前五大权重股中,排名第一的温氏股份(300498.SZ)净利骤降逾70%、早已身陷困局的乐视网(300104.SZ)上半年又巨亏逾6亿、曾经的“白马明星”三聚环保(300072.SZ)被疑业绩造假两度闪崩。

其它创业板明星股同样释放出不好的信号,互联网概念股龙头掌趣科技(300315.SZ)净利预计下降20%-50%、网宿科技(300017.SZ)净利预计下降20%-40%,同花顺(300033.SZ)净利预计下降0-30%,且4个大股东还将减持7.99%。此外,神雾环保(300156.SZ)及此前的尔康制药(300267.SZ)也因涉雷遭机构大笔抛售。

据西南证券统计,剔除温氏股份后创业板2016年年报、2017年一季报、2017年中报预告的业绩增速分别为31.0%、26.8%、24.4%,呈现逐步回落态势,这样的形势足以浇灭市场热情。

上述基金经理指出,自乐视资金链再度告紧开始,市场就弥漫着不安的情绪,而后公募基金集体下调乐视网的估值,更加重了市场对乐视网复牌后或形成巨大冲击的担忧。近来市场闪崩的个股越来越多,直至上周连曾经业绩长牛的一些个股都纷纷破位下行,发生是根本性的转变,这意味着大资金已经完全转向,创业板已经不在他们的首选范围内。

实际上,自今年年初开始,机构资金确实不断从中小创个股撤离。记者长期接触的某些热衷小票的基金经理,也早已放弃此前声称要“坚守中小创”的决心,跟随市场主流方向将重仓股从中小创调至白酒、家电等白马股。这样的选择是出于市场风向转变的压力,而一个个相似的选择最终促成了如今极端分化的“一九行情”。

在这场“漂亮50”与“要命3000”的对决中,业绩和估值的双杀,最终令创业板呈现上述的败绩。

估值下行之路

回溯创业板估值下行之路,要将时间轴拉长至2015年,彼时正是创业板最辉煌的时刻。2015年6月,创业板指数的估值创下历史最高值,其中PE高达逾170倍、PB高达逾21倍。

随后的演绎如市场所熟悉的,创业板指在2015年6月15日开始的十多天里从4150点累计下跌1200多点,到2015年8月更是跌破2000点,但9月中旬起创业板再度上攻截至当年末回升至2700点位置。

到2016年初,创业板指数和上证指数回到同一起跑线,并且持续震荡粘合。但在2016年7月末,第一个分水岭出现,金融、地产等权重股将主板继续推高,而中小创开启了下跌之路。尤其主板在9月下旬调整后重拾攻势一路上行,而创业板重心却不断下移,最终导致两个指数逐渐背离。

第二个分水岭则是在2016年12月12日。主板和创业板都出现了跳水,但主板很快有了技术反弹,虽然在今年4月从近3300点位置直降200点,但截至目前仍在3200点上下震荡;而创业板方面始终反弹乏力,在年初开启一波8连跌后持续向下调整,直至7月17日再度暴跌并创下2015年2月以来的新低。

从上证50指数和创业板指的曲线图来看,情况也极为相似,2016年10月-11月同样是一个分水岭。不少公募人士感叹,从这里开始,历史性的转变发生了。

创业板与主板渐行渐远的分水岭为何发生在2016年,并最终演变成如今这种分立的行情?深圳一位私募投资总监向记者阐述了其看法。

上述私募投资总监解释称,“2013年并购周期开启,随后几年部分创业板公司开始大规模并购,很多基本面差的股票以此进行炒作,或者通过业绩对赌来快速扩张,最终助推这些公司在2015年上半年迎来估值巅峰。”

多家券商亦表示,外延式并购的退潮对创业板业绩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广发证券研报指出,2015年以来,发生过外延式并购的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增速显著高于没发生过外延式并购的公司,即创业板在过去几年的业绩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外延式并购贡献的。随着外延式并购的退潮,创业板业绩将很难维持高速增长。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当代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o79715@qq.com

豫ICP备18004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