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3300点应为有效突破 创一年来最大单日涨幅

2017-08-27 22:47:45 当代财经网

本周五, 两市放量大涨,沪指成功收复3300点关口,收报3331.52点,涨幅达1.83%;深成指涨1%,创业板指也有0.95%涨幅。两市合计成交4662亿元,较周四增加14%。煤炭、保险、券商、银行、有色等板块成为推动大盘走强的中坚力量,中小市值板块也紧紧跟随,助沪指创出一年来单日最大涨幅。市场分析认为,短期行情迎来大反转,指数仍有上行空间,主板与中小创轮番表现的概率较大。

1、经济基本面提供强大支撑

上半年GDP增长6.9%,大大超出市场各方6.5%的预期,为股市上行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降杠杆取得成效,导致1—6月工业利润大增22%,周期性产业的钢铁、煤炭、有色、化工等板块的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大增,连中石油上半年业绩都增长23倍,氯碱增长20倍,从而提升了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价值中枢。工商银行涨至6元以上,创出了近10年的新高,一扫长期弥漫在A股的熊气。

人民币汇率非但没有贬值到人们普遍预期的1:7.3,反而大幅升值到1:6.6,创出11个月的新高。正如美元不断升值带动美股不断创新高一样,人民币的升值将使人民币资产升值,尤其是敏感地反映到股市上涨。

2、利好政策给予实质性助攻

一是央企混改竖起标杆。从中央和国务院层面,将央企混改、国资改革作为下半年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包括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在内的780亿元的民企资金加盟的中国联通混改获批复牌;第三批央企混改试点也开始陆续公布。市场对央企混改和国资改革成为后4个月股市行情的主线,日益达成共识。

由于央企和国企改革的体量大、市值大、占有的指数权重高,因而对上证50、沪深300和上证指数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如周五,就是因为上证50和沪深300暴涨了2.26%和1.64%,才导致上证指数出现了久违的大涨。

二是机构投资者的实力不断壮大。国家队屡屡选准板块,轮番出击获取大胜,早已扭亏为盈。其动向不仅能有效稳定指数,而且在板块和个股上对市场的指向作用也越来越大。QFII、险资坚持不懈地在金融股和消费股中中长线耕耘,发掘价值,收获颇丰。沪股通和深股通的大量境外资金不断北上,青睐大盘蓝筹股。2015年股灾时,率先参加救市的21家券商联盟也走出亏损困局,实现盈利,浮盈比例或至1.21%(据财经社)。机构投资者日益成为稳定大盘指数的中流砥柱,奠定了市场的慢牛格局。

三是养老金已实质性入市。养老金另辟蹊径,投资超跌中小盘成长股,受到了市场的热捧,也出现了连续涨停效应。对引导存量资金投资和新增资金入市,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3、市场面具有扎实的上攻基础

从1年半的收复3300点的征程看,自2016年1月7日因熔断而失守3300点以后,隔了11个月,11月29日才首次重见3301点。随后,于2017年4月7日、8月2日,分别相隔4个月左右,又两次见到了3300点。表明市场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和震荡整理,消化了获利盘和解套盘,才艰难地回升到3300点。只是因各种新的利空不断,市场心态不稳,才导致3300点3次得而复失。直至8月25日,才终于“四渡赤水”成功站上3300点。

从8月份征服3300点的频率看,8月份接连4次冲击3300点,表明市场各方对拿下3300点志在必得,市场继续向上拓展的动能十分充沛。

也许有人会说,周五站上3300点的成交量并没有配合。诚然,2016年11月29日冲3301点时,成交量6898亿(沪市3481亿);4月7日冲3301点时,成交量5662亿(沪市2667亿);8月2日冲3295点时,成交量5844亿(沪市2793亿),确实都比8月25日的4661亿(沪市2271亿)要多。但是,如果将8月23日冲3299点时成交量4308亿(沪市2043亿)和8月24日冲3297点时成交量4076亿(沪市1862亿)这连续3天冲击3300的成交量加在一起,那就相当于用了1.3万亿(沪市6176亿)的巨量来冲关。这无疑是量价配合、突破有效。

从本次冲击3300点时个股的涨跌比例看,以往每次冲击3300点都是靠拉升权重股,但个股的表现则是“二八”现象,跌多涨少,绝大多数中小盘股不涨反跌。唯有8月25日站上3300点,沪深两市个股的涨跌比是:1127:108,1616:193,上涨个股具有压倒性优势,90%的个股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样的突破才是实实在在的突破。

从站上3300点之前市场积聚的能量看,之前大盘在3100点平台上收盘了102天,在3200点平台上收盘了99天。每上一个百点平台,都用了5个月的时间。期间,累计成交量超过40万亿,将流通市值充分洗盘,并将实际流通市值换手3遍,让整个市场的平均持股成本都缓慢提高。遂使如今攻上3300点水到渠成。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当代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o79715@qq.com

豫ICP备18004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