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余额重上万亿元 后市仍可看高

2017-11-03 11:01:48 当代财经网

时隔近两年后,沪深两市融资余额终于重新站上万亿元关口。数据显示,11月1日,两市融资余额增加53.78亿元至10000.88亿元,自2016年1月15日以来再度突破万亿元关口。笔者认为,两融余额重新站上万亿关口是A股市场回暖的最有力标志,显示市场情绪持续好转,资金面看好后市,投资者信心增强。

事实上,自2016年1月15日跌破1万亿元之后,两融余额一直在低位徘徊。今年6月初,两融规模跌至年内新低——8600多亿元,不过随后,两融余额连续三个多月不断攀升。8月份以来稳步走高,维持在9000亿元上方, 9月份、10月份数次冲关未果,11月份的第一个交易日最终冲上万亿元关口。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10051.09亿元,其中融资余额10000.88亿元,融券余额50.20亿元。

笔者认为,两融余额重新站上万亿元关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宏观经济数据向好,增强市场信心。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加快,呈现稳步复苏态势。我国经济也继续保持中高增速,前三季度GDP增长达6.9%,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6.8%,经济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至6.9%的区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将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在7月份预测值的基础上,再度上调0.1个百分点,分别至6.8%和6.5%,这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供需关系稳步改善,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1月份至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2.9元,同比降低0.5元;亏损企业个数同比减少3.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18.1%;资金周转加快,经营效率提高,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3天,同比减少1天;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3.7天,同比减少0.6天。1月份至9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3.2元,同比提高4.8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4.2万元,同比提高16万元。

二是微观数据即上市公司业绩报喜,增强投资者信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沪深两市已有12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年报业绩预告,占比约36%。从业绩预告类型来看,预喜的共937家,占比76%,18家公司预计全年最大净利润变动幅度超过500%。

而刚刚公布完毕的2017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也很华丽,3405家A股上市公司合计营业收入27.72万亿元,同比增长22.56%;实现净利润2.56万亿元,同比增长21.61%。 其中,沪市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7%,实现净利润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近六成公司实现增长;深市上市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35.23亿元,同比增长25.60%,平均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增长25.93%;剔除金融业,单家公司平均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5.79%和29.40%。

从业绩可以看出,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态势正在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全年稳中向好的总体格局已经确立。

食品饮料“一骑绝尘”,堪称昨日回调中最大“黑马”。分析人士表示,从整体来看,当前市场依旧处于震荡格局之中,资金较为谨慎,交易活跃度也依然偏弱,结构市特征仍在。虽然由于市场交投趋于谨慎,风险偏好持续降低,配置意愿也有所下降,但后市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主题投资料仍有一定交易性机会。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当代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o79715@qq.com

豫ICP备18004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