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银行理财价格上行趋势终止 30万亿银行理财面临打破刚兑

2017-08-23 14:41:17 和讯银行 北京商报

和讯银行消息 8月17日,普益标准发布7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7月,随着年中考核的结束,银行理财各类指数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价格指数结束了长达8个月的上行趋势,呈现小幅回落态势;风险指数在价格波动风险大幅下行的情况下,也随之下降;财富指数则继续稳步攀升,凸显低风险产品的财富增值价值。

从7月指数变化来看,银行理财市场价格指数下滑0.26点至105.49点,虽然下滑幅度不大,但对比6月的上涨幅度,7月的下滑使价格指数整体走势呈现出极不平滑的变化。价格指数在7月的下滑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央行表示要调控市场流动性后,持续收紧的流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资金供需关系日益缓和,理财产品收益向上动力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年中考核的完结,使得银行短期资金需求下滑,促使价格指数向上动力减弱。在短期因素逐步释放后,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变化将更加趋于平缓。近期《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点明了中性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价格指数短期内较难出现大幅上涨或下滑的表现。

201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风险整体呈现较为平缓的下滑趋势,且在6月,由于短期资金压力致使银行理财风险指数明显上涨。在短期因素影响力降低后,冲高的风险指数迅速回落,7月整体风险指数小幅回落1.69点至103.44点。对于银行理财来说,这种时点性的风险变化不利于整体风险的把控,也并非监管所倡导的模式。不过在当前环境下,各类指标考核仍具有时点特性,因此银行较难在短期内通过自我调节降低时间节点期间的风险聚集程度。相对于银行,短期内监管对市场的调控或能更好的缓和时点性的风险上涨情况。这一点,从流动性调节后价格波动的持续下滑就可见一斑。另外,逐步引导银行理财产品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或净值型,也能在较大程度上缓和时点性的风险变化。在短期压力逐步释放后,预计8月如无重大风险事件,风险指数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

7月财富指数继续呈现平缓上涨态势,凸显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叠加的稳定性,能较好的帮助投资者达成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随着银行理财监管驻场的结束,银行理财的整体监管思路已愈加清晰。7月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中更是明确提出了消除套利、打破刚兑、控制杠杆、消除嵌套、加强“非标”管理和强化综合统计制度的要求。基于监管要求和市场形势,2017年下半年,产品结构调整、负债结构调整将成为大多数银行的关注的重点。据普益标准2季度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银行同业理财规模继续收缩,较多银行没有新发同业理财产品,同时大中型银行整体新发规模持续降低,凸显产品结构及负债结构的调整正逐步开展。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首提“资产配置牌照”的发放,凸显了监管有意引导金融机构的合作朝向更为主动,更能凸显机构特点的方向发展,也进一步地强化受托机构的相关责任,这与近期火热的FOF及MOM 产品思路相符。监管导向的明确或将增强银行等资管机构开发FOF及MOM等新兴产品的动力。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因为收益稳健受到不少保守型投资者的青睐,却不知在“保收益”的背后,银行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已经埋下不少风险的种子。在8月19日举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年北京年会上,多位监管人士和业内人士直言,当前银行理财规模已经达到30万亿元的体量,但“刚性兑付”是对市场规律的扭曲,还会助长投资者不理性的行为,应实行“新老划断”,新发产品不能再刚兑。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仙岳路456号永升海联中心4A

电话:18050128557 运营:厦门睿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160236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