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抗寨卡病毒药物研究获重要进展 抗寨卡病毒概念股龙头一览

2017-07-28 10:23:14 当代财经网

寨卡病毒的危害: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13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出现病症的是少数情况,且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也并不常见。不过如果孕妇感染,则很大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是死亡。所以,孕妈妈们应该引起重视。

世卫组织发言人林德梅尔介绍说,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这种蚊子还会传播登革热、基孔肯亚热病和黄肝病;但相对于其他疾病,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相对温和。

美国白宫27日也强调说,埃博拉是一种致死性疾病,而寨卡病毒对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危险,对没有怀孕的健康成年人“基本上是一种轻度、非致死版本的登革热”,其常见症状包括轻度发热、红疹与结膜炎等。

英国牛津大学下设的非盈利机构“全球健康网络”已建立专门的寨卡病毒信息交流网站。该网络总监、牛津大学教授特鲁迪·朗表示,寨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有很大区别,主要因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寨卡病毒不会因为接触而传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寨卡病毒目前出现在21个南美洲、10个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巴西是受病毒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仙岳路456号永升海联中心4A

电话:18050128557 运营:厦门睿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160236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