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民融合高级别会议召开 关注军民融合概念股

2017-06-21 10:19:28 当代财经网

一、军民融合概览:两大阵营打造万亿市场

1.1军民融合基本概念:军民结合,协同发展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军民融合包含了“走出去”与“迎进来”两层含义。所谓“走出去”,即军工企业要通过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当中;所谓“迎进来”,即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中来。军民融合通过多领域交流共进,大幅提升体系综合效能:1、发挥国防工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释放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红利;2、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和创新科研上的优势,以整个经济社会的大体系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

军民融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两大产业打造万亿市场

1.2军民融合产业背景:富国强兵必由之路

军民分离严重制约各自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军品和军事需求的特殊性,加上对军事安全的特殊考虑,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常常被严格区分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个系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二战之后,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以后,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与军事活动的方式开始深度融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早已跨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生产任务的严格分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严重制约着各自的发展。

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推进军民融合具备三大必要原因:1、寓军于民:可将国家军事潜力隐藏于民间,有利于分担国防建设支出,提升战时国防动员能力;2、以民促军:民营企业普遍具备机制灵活的特点,在国防信息化、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掌握领先技术,民资参与国防供应体系能有效提升军品研制效率、降低研制成本;3、以军带民:军事工业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储备,相关技术转为民用后能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卫星导航、通用航空等),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军民融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两大产业打造万亿市场

1.3军民融合产业模式:

两大阵营优势互补,潜力巨大

军转民和民参军是构成军民融合的两大产业模式。军转民即军用技术民用化,民参军即民营资本参与军工研发生产。相较于过去国防工业和社会经济相对独立发展,军民融合打破了壁垒限制,实现了两大阵营融合互补。国有资本的优势在于资本雄厚、整合能力强,在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领域是主要参与者;而民营资本的优势则在于机制灵活、效率高、成本低,在技术更新快的领域将起到关键作用。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相关政策的不断推动,航空航天等军用高科技已具备向大规模商业应用转化的基础,商业航天与通用航空等军转民产业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民营资本在国防信息化、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已达到较高水平,具备承接军品研发生产的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军民融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两大产业打造万亿市场

1.4军民融合市场规模:

军转民+民参军合力打造万亿市场

军转民红利持续释放,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以军转民重点领域北斗导航与通用航空为例,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值有望超2000亿,北斗产值份额达到10%以上,北斗用户数量规模将达到300-400万;到2020年卫星导航总产值达到4000亿,北斗产值份额达到25%以上,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在通航领域,2015年市场规模约为200亿,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800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可达30%。我们认为,军转民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以商业航天、通用航空为代表的重点领域将率先取得突破。

军民融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两大产业打造万亿市场

民参军尚处起步阶段,无限潜力亟待开发。中国军用市场民参军占比仅为30%,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相较而言,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以上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的机电设备企业、30%的机械制造企业和10%的钢铁与石油企业从事军品生产,大约占据军费开支的一半左右,每年仅军费一项就足以支撑超过2500亿美元的市场。参考美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假设中国军费以每年10%速率稳定增长,民参军占比有望提升至50%,我国2020年民参军市场规模或将超过8000亿元,无限潜力亟待开发。

军民融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两大产业打造万亿市场
推荐新闻
评论推荐
头条图文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仙岳路456号永升海联中心4A

电话:18050128557 运营:厦门睿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16023693号-1